![]() |
|
![]() |
![]() |
这位家属抚养患病儿子多年,如今年龄大了,整日整日都在痛苦地思索着她的“闭眼工程”问题……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与情绪极化之间有何关联,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解决,是困扰基层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难题。
调研团队成员黄月在同居民进行访谈 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,自2024年11月起,西南政法大学10余名师生组成专项调查研究团队,奔赴北京、重庆两个超大城市,深入21个典型社区,覆盖多元社会空间,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治理模式各异的区域,累计访谈居民200余人次。 调研期间,团队成员积极调查超大城市中弱势群体生活与情绪状况动态样本,对这一复杂社会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——通过与失业无业人员、低收入群体、遭遇重大生活挫折者等人群进行深度对话,挖掘在快速城市化和社会竞争加剧背景下,导致其情绪极化的深层原因。 成员们还与社区工作人员、心理咨询师、社会工作者、政府相关人员、高校老师等多部门多领域群体展开访谈,尤其聚焦于对失意群体有直接接触和帮扶责任的群体,了解当前干预措施的成效与困境,实现研究视角的“多维度对话”。 五个月以来,团队累计收集有效问卷近千份,视频123个,照片375张,访谈录音98条,整理形成9万余字访谈实录,并获得社区及相关部门意见采纳证明10余份。 “心理疾病与情绪极化并非偶然爆发,而是多重脆弱性叠加的结果。”团队成员在研究中发现,虽然当前已有心理热线、社区帮扶站等干预手段,但仍存在响应延迟、服务针对性不足等短板。成员们意识到,构建全方位、精准化的干预体系迫在眉睫。 “不过,从政府不断出台的民生政策,到社会组织的创新实践,都让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和方向。”团队成员表示,“社会弱势群体的痛点,正逐步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。探索有效的情绪治理模式,不仅是学术研究的价值所在,更是社会责任所在。” 团队指导老师西南政法大学赵立兵表示,青年研究者的社会洞察力与同理心,正在为城市治理难题注入青春动能,期待更多青年深耕基层,用学术创新回应“人民城市”建设的时代命题,让社会治理不仅拥有智慧大脑,更具备温暖心灵的能力。 “当我们凝视深渊时,更要成为照亮深渊的光——这或许就是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的真正刻度。”研究团队负责人唐艺珊表示。(郑越月) |